“他们都是追梦人”——在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青年

2022-05-07 17:48:14     出处:

新华社天津5月5日电(记者宋瑞、栗雅婷、孙凡越)今年4月,中国首位F1正式车手周冠宇首秀一度弯道超越“七冠王”汉密尔顿,成为有史以来第66位在F1首秀中就能斩获积分的车手。

这在世界F1“圈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年仅22岁的周冠宇,让世界看到了F1赛场的“中国速度”。

在外国人眼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正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追梦人”的身份,承担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任,并以更加开放自信的态度融入世界。

拥抱世界,奋斗幸福生活

天津大学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穆罕对“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的一个故事印象深刻。

湖南女孩江梦南因一场意外半岁时失聪,却通过努力练习发音、学习唇语,开口说话,考取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坚强地跨过人生中一座座看似不可逾越的山峰。

“她遇到困难时不屈不挠,积极向上,很令人敬佩。”穆罕说,中国青年的勤奋和努力成就了他们的出色。每次去图书馆,看到坐满了努力学习的中国同学,穆罕自己也被这份热情感染。

今年4月底,擅长格斗运动的他在学校开设了“拳击兴趣小组”,希望以拳会友,不少中国同学也报名参加。其中有一个中国小伙子不仅拳击打得不错,钢琴也弹得好。练拳击之余,穆罕还跟着他学钢琴,两人成了彼此的良师益友。

更多中国青年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和技能,通过努力学习奋斗,成就自我,拥抱世界。

一提到自己的学生,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德语系外教克里斯·古博忍不住地夸赞:“他们是一群勤奋、开放、兴趣广泛、宽容、勇敢的年轻人。”

他的学生有的考入了外交部;有的进入德企或合资企业工作,成为中德两国交流的使者。“这些年轻人是中德两国未来的希望,他们将为世界和平、世界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克里斯·古博说。

奉献青春,凝聚民族力量

4月底,《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发布,其中的一条内容,给来自也门的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博士默丁留下了深刻印象。

白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47万名“三支一扶”人员参加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扶贫),数百万青年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新助力。

“我来自农村家庭,当了解到很多中国青年愿意深入边远地区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我很感动。”默丁说,在他看来,中国青年甘于奉献,是中华民族能够振兴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来自中国贫困地区的孩子在支教青年的帮助下,通过努力学习实现了梦想,这些支教青年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我钦佩于他们的贡献。”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美籍日裔教授中村文彦说。

去年7月,穆罕走访了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这里曾是天津大学对口支援的国家级贫困县。“我曾多次在中国听到‘扶贫’‘脱贫’等词汇,眼见为实,我切实感受到了脱贫攻坚给中国农村带来的新变化。”穆罕感慨地说。

在当地一间“梦想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实验室的仪器种类丰富,学生可以通过大屏幕与远在天津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云互动”。“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通过‘云’参与其中,让这里的孩子们更多地了解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这非常有意义。”穆罕说。

创新小我,融入国家发展

今年1月,奥密克戎突袭天津。在多轮核酸检测中,天津大学研发的一款“神器”,为身为志愿者的穆罕解决了长时间举着手机在寒风中扫描身份信息“冻手”的问题。

使用时,仅需把手机调试到扫码界面,放置到检测仪“小盒子”的相应位置,核酸检测人员再将身份证放在对应窗口,轻轻一点即登记完成,大大缩短了信息搜集时间。

“同学们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在疫情期间为全校师生核酸检测提供了很大便利,全员筛查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我感受到同学们都想在这一时期为抗疫出把力。中国有这样的青年,一切将会变得更好。”22岁的穆罕说。

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已经成为中国青年的时代标签。青年人发挥才智,努力创新,为国家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中村文彦说,近年来,他的不少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技术进入制药或生物技术公司工作,“尤其当我听说有些学生入职某些制药公司参与新冠肺炎疫苗生产和质量检测时,我更加感到骄傲”。

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中国青年自主创新的同时,国家在给青年发展创造着越来越多的机会。

默丁认为,学校的实验室给予同学们很好的学习、科研条件,同学们在这里努力学习,能获得本领,毕业后就能大展身手,实现价值。 【编辑:田博群】

标签: